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>资讯 > > 正文

世界速讯:孝顺孩子三特征,预防

2023-06-02 14:59:14    来源:十点读书

文章开始前,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。

你有过在父母吵架时,被迫夹在中间的经历吗?

最近,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,发帖人分享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爸妈吵架快40年了,我夹在中间30多年,盼望他们离婚20多年了。

一瞬间,我好像突然被拉回小时候,看见那个充当父母“夹心人”的自己。

为争吵的父母传话,分别安抚双方情绪,甚至莫名其妙成了出气筒。

整天提心吊胆。

哪怕长大外出读书工作,这种感受也会每天缠绕着我。

直到有天,被迫“懂事”的我,终于被无力和不安压垮。

在心理咨询师面前,掩面大哭。

沟通后,医生告诉我:

你早在不知不觉中,成了父母关系的“第三者”。

父母争吵后,不断把问题丢给孩子;

孩子“越位”,帮父母解决问题。

这就是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莫瑞.鲍恩指出的:

家庭“三角关系”。

孩子被迫卷入父母的矛盾中,无意识地扮演起三种角色:

“传话筒”“裁判员”和“替罪羊”。

每一种角色,都会给孩子的当下和未来,带来无尽的伤害。

如果你是父母,今天的文章,或许能帮你警惕这种“三角关系”。

如果你曾是“夹心人”,那更加要看完今天的文章,试着解放那个无助的自己。

记得这样一则旧闻。

一对夫妻因为发生争执,持续冷战了半个多月。

每当他们要交流时,就让8岁的孩子小敏当“传话筒”。

妻子做好了饭菜,不喊丈夫吃饭,而是对孩子喊话:

“小敏,喊你爸吃饭!”

丈夫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了,不问打理家务的妻子,反而求助女儿:

“小敏,帮我问问你妈妈,看没看见我那件外套?”

夫妻俩不直面问题,不处理矛盾,反而让孩子来回传话。

一开始,孩子还觉得这种“传话”模式很有趣。

可时间一长,她变得反感、排斥。

“我只是个传话的工具,不是他们的女儿。”

可又不得不来回受气:

“别找我要钱,和你爸说去!”

“这是你妈妈在管的,找她要。”

其实,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。

有的孩子,甚至还遇到过更极端的情况。

身边有位同事,平常工作非常尽心,情绪看起来也很稳定。

却在一次与合作方的来回对接中,大哭起来。

仔细一问,才知道是沟通的过程中,她总觉得合作方在刁难自己,而公司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。

这让她回想起,自己童年时夹在父母间的无助和痛苦。

我小时候爸妈就离婚了,爸爸拖欠抚养费,妈妈会让我自己上门去要钱。

有一次爸爸说了很难听的话,而且只给了一点点钱。

从那天起,我就下定决心,绝对不会再问他要一分钱。

父亲冷漠,母亲指责,她在中间深感委屈。

从小充当传话筒的孩子,常常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,很容易形成敏感、讨好型人格。

甚至会认为父母只有靠自己才能沟通,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、两边讨好。

而这种感受,会在长大后相似的处境中,反复上演。

有人会说,夫妻之间嘛,难免争吵,总不能都忍着吧?

这话没错,但不要把孩子卷进来。

比起孩子,成年人面对问题,具有更成熟的解决能力。

与其让孩子当“传话筒”,不如去直面问题。

这,也是为人父母的职责。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

父母每次吵架,总要把你扯在一旁问:

“你说,我俩谁有道理?”

非得让孩子从父母中,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。

心理学上,把这种情况称为“跨代联合”。

卷入其中的孩子,不得不扮演裁判者的身份。

小心翼翼地做个“判断”。

纪录片《亲爱的敌人》中,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刘女士与丈夫离婚后,10个月未能与两个女儿见面。

期间,父亲一直向女儿灌输对妈妈的负面评价。

年幼的孩子,原本正是依恋母亲的时候,可心中却对母亲充满怨恨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:“孩子就是父母的情绪接收器。”

而充当裁判者的孩子,接收到的往往只有负面情绪。

要么批判父亲,要么讨厌母亲。

更有甚者,为了两边讨好,会竭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。

比如,生病逃学,就为了让父母暂时放下矛盾,一致关心自己。

如果不奏效,便开始自我怀疑、否定。

而反观那些做得好的夫妻,即使没了夫妻情分,孩子依然能健康成长。

王菲和李亚鹏相识结婚8年,离婚后,依然在孩子面前维护对方。

王菲会在记者面前说:“李亚鹏很会照顾人,女儿跟着他比跟我幸福”

空闲的时间,他们还会相约着,和孩子一起吃饭、游玩。

面对情感,他们坦然接受,以和平离婚的方式告别彼此;

面对孩子,他们从不增加多余负担,都在用心守护。

看过这样一句话,非常赞同:

当不成好夫妻,至少当好父母。

婚姻是我们的秘密,为了孩子,曾经相爱,永不伤害。

孩子不是谁的同盟,更不是争输赢的筹码。

即使父母牵着的手断了,和孩子的手也得紧紧牵牢。

因为,父母吵架,无论输赢,最终“输”的,一定是孩子。
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热映期间,宋倩和女儿乔英子的关系引人深思。

乔卫东与宋倩离婚后,宋倩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英子身上。

从小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,到长大后选择学校的独裁。

最终,英子不堪重负,重压之下,选择用跳河的极端方式来抗议:

“我就是想要逃离你!”

可宋倩还不明就里,认为自己为女儿付出了许多,女儿居然还要这么做。

很多人隔着屏幕,都能体会到那股窒息的感觉。

其实,宋倩对女儿的过度关注和控制,是潜意识在转嫁自己失败婚姻的紧张感。

很多时候,夫妻之间为了回避冲突,会把精力过度投放到孩子身上。

这就是三角关系中,孩子充当“替罪羊”的情况。

另一种“替罪羊”的形式,就是父母把矛盾和情绪都发泄给孩子。

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:“孩子为什么会离奇地抑郁?”

底下一个高赞回答,让很多人都揪心。

父母感情从小不好,离婚后我跟着母亲。

只要我一不顺她心,母亲就会指责我:

如果不是为了你,我可以过得更好,你应该为我好好努力。

我的母亲“拼命”爱我,我却想毁灭自己。

成为“替罪羊”的孩子,常常为了满足父母的代偿心理,不得不让渡自我。

承担父母的压力和情绪,就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。

当情绪过载,甚至还会出现“躯体化反应”。

无法正常排解的情绪,可能会转化为头痛、乏力、失眠的躯体反应。

当父母的情绪、期待和孩子拧成一团,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把父母的过错都归因到自己身上。

活得又累,又委屈。

“不幸的人,总是在用一生治愈童年。”

对于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创伤,人们总习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。

但是,这样的论调,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了自身改变的可能性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:“人,是可以不受过去支配的。”

简单来说,就是我们不必过度关注自己被给与了什么,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与的东西。

也许你曾经做过父母的“夹心饼”,甚至至今仍为此困扰。

这里分享1个小方法,希望可以帮助到你:

学会“甩锅”原生家庭。

换句话说,就是明确边界,简化关系。

关系三角化的家庭,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:

父母缺位,孩子越位。

父母犯错,孩子买单。

想要破局,只有先与父母明确边界。

那,具体该怎么做呢?

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一书中,提到了一个小技巧,可以帮我们快速分清界限:

事情最终由谁承担后果,那就是谁的事情。

比如当父母争吵了,他们都来找你吐苦水。

但你要明白,这是属于父母之间的争执,与你无关。

你可以适当安慰他们,可一旦感觉不适,就要明确告诉他们:

“不论爸爸还是妈妈,我都很爱你们,我不希望自己牵扯其中,这样对你们的关系也不好。”

表达理解,明确需求,说明后果。

做到温和有力地划分边界。

至于其他的,该怎么处理,该怎么推进,交还给父母。

让父亲做回父亲,母亲做回母亲。

而你,要学着做回孩子。

另外,明确边界,不等于互不关心。

相反,会让我们更明白问题的核心所在,而不是被情绪包裹住。

这样,你也可以获得更多安全感。

毕淑敏曾说:

“孩子的成长,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。”

而我想说:

成人的我们,在经历过岁月不断的打磨和历练后,拥有了更强大的心脏。

精神独立了,物质更自由,看待事情也应该有更多的参照。

我们也可以从自我觉察、他人帮助中,重新确认自己的存在。

你不是父母婚姻失败的原因,不必为他们的婚姻担责。

你就是独立的存在,如万物般各式各样的存在。

你的存在本身,就值得自己骄傲。

点个【在看】,重新拥抱自己。

作者 | 阿慌,慌慌张张,不只为碎银几两。

编辑 | 张敬,两眼带刀混账到老。

主播 |林溪安,喜马拉雅电台:林溪安,微信视频号:林溪安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增进亲子关系,给足安全感很重要

点击视频号,听听潼妈怎么说

记得点赞加关注哦

关键词:

«上一篇:大涨超400点!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一度升破7.07关口 »下一篇: 最后一页